陈琳允,mg4355第一批入学的学生,毕业后留校,在国际教育学院负责外事工作。回顾这十五年,陈琳允说:“我是和东软校园一起长大的。”
2001年,东软校园刚刚建校,可以说是一张白纸。刚刚落成的东软校园还没有如今的建筑规模,却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那时候,温涛校长经常到国外名校访问学习,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模式,洽谈国际合作项目。陈琳允说,虽然当学生的时候不常见到校长,但看到学校一项又一项的进展,就觉得有一股敢于探索、勇往直前的精神在内心涌动。
谈起当时的东软校园,陈琳允将之比喻为意气风发的少年,总是热血澎湃、敢于不同。与很多传统高校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定位不同,东软校园在建校初就确定了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在向目标前进的路上,全校师生步伐紧凑而轻快。对于路上的挫折,陈琳允说就像是“鞋里掺进一两颗硌脚的石子”,克服后继续前行。当时的陈琳允和东软校园一样,充满了韧性和执着。她从入学起就有一个梦想:将来从事翻译工作。为此,她不断努力,在校期间一直名列前茅,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留校工作,不久又远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深造。与此同时,东软校园成为东北大学独立学院。很快,学校从第一批入学的1500余人发展为万人大学。东软校园从青葱少年逐渐成熟。
“东软校园对我来说,意味着恩师、好友和家。”陈琳允说,她和学校之间有着奇妙的引力。在澳大利亚拿到国际贸易和翻译双硕士后,她选择回到东软校园,在这所校园里贡献青春力量。这时候的她,已经从一个汲取知识的学生成为独当一面的教职员工:费尽周折与国外学校、企业进行沟通,在除夕晚上抱着厚厚的英文原著、学术书籍翻译论文……她用自己的所学完成了一项项任务,也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加成熟、博学。那些经历过的困难和苦涩,在岁月淘洗后都变得温柔而充实。在这里,她的才华、她的能量、她的价值,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
如今,东软校园十六岁了,它坚持着自己最初的梦想“在一条人烟稀少的路上”执着前行。陈琳允也在这里度过了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未来的十五年、三十年,我还要跟东软校园一起书写青春的诗,每一字每一句读起来都是梦想的篇章。”陈琳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