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UI人物

Figure

【对话掌门人】李浩渊:混合式教育改革落脚点在每一门课

2019-03-05 作者: [db:来源] 

当下,结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以及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我们更加深切认知到“人才培养”和“本科教育”的重要性,高等教育又一轮创新势在必行。1月14日下午,mg4355召开混合式教育改革专题培训暨动员大会。温涛校长作《mg4355vip检测中心混合式教育改革专题培训》专题报告。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报告中,温涛校长为学校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明确了战略方向,全校迅速掀起了混合式教育改革热潮。为推进教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我们开设对话“掌门人”专题栏目,第1期邀请到了教务部部长李浩渊,就“为什么要进行教改”“教改的首要问题”“我们要往哪走”“教改改什么”展开分析与探讨。后续品牌发展部将与其他相关部门、学院负责人展开对话,追踪报道教改动态、探讨教改内涵,敬请关注。

QQ图片20190305104658

品牌发展部部长王双就混合式教育改革采访教务部部长李浩渊

混合式教育改革“四问”

李浩渊,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现任mg4355vip检测中心教务部部长,拥有企业和高校的双重工作经历,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及管理经验。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系统建模与优化、高等教育管理及教学方法研究,发表多篇科研及教研论文,曾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QQ图片20190305104640

1、我们学校为什么要推行混合式教育改革?

李浩渊:这可以理解为我们下一步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因。这个动因分为内外两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国内高等教育这个大的时代和变化的要求和影响。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全国高等教育本科教学大会召开,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从国家政策引导来看,都必须要全力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质量,这是核心目的和宗旨。教育大会召开后,专门下达了关于贯彻和落实教育大会精神的具体要求,从课堂组织和管理、学习过程到毕业设计,对教师的主体责任都提出了具体、严格的要求,比如专业怎么调整、信息技术和教学如何进行融合等。

混合式教育改革正是基于国家的政策要求和数字化时代背景,我们看到,包括手机移动互联、物联、软件服务的基础设施和应用等都已实现了,可恰恰在教育领域,国内信息技术和教育的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外在这方面比我们起步早,但也属于相对初期的阶段。

我们现在的教改就是要进行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前一段高校流行的MOOC、SPOC等推进效果都不尽如人意。校长报告里谈到,能够真正改变教学的、适应于国内教育的形式,可能会是什么呢?就是混合式教育改革。这是数字化时代带给教育带来的必然改变。教师在这种教育变革中的角色和作用将发生颠覆性变化。老师一定要提早跟上这次改革大潮,所有的转变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去学习、更有效地去学习,我们的教育能够更加高效、有内涵、有质量。传统教学有什么弊端?校长报告提到“大一统”、“满堂灌”、“齐步走”,这几个词我印象挺深刻的。下一步我们希望通过改革把课堂、把教育教学的过程变成一个更加生动、更加符合人性,也更能够确保效果的一种形式。可以说,时代和全球教育领域的变化趋势,从外因角度决定了在这个时间节点我们学校必须要向前走。

从内内因角度来说, 2018年我们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22年就要面临审核评估。审核评估同样关注培养质量和培养效果。从内部来说,为了能通过审核评估,我们也必须在当前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校长在报告中分析过教育部审核评估的五个度:第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效果的达成度,就是说当时写在人才培养方案里面的培养目标做到了吗?第二是办学目标及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就是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服务当地的经济;第三,就是教师和教学资源对学校人才培养的保障度,就是学校的师资和条件能不能达到这个目标;第四,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就是不能“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别人到底是怎么评价的;最后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这五个度的核心就是人才培养质量。

2、我们要进行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您觉得首先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李浩渊:学校过去在教育教学发面取得了一些基础和成就,但并不代表我们把所有事情都做完了,而是我们已经进入了这个教育教学改革的深水区,越来越关注内涵和深层次的东西,或者说细节。其实包括审核评估,包括混合式教育改革,都告诉我们一件事:就是我们得接着改,我们得继续朝前,我们不能停。

首先是大家对这件事的认识。有的老师可能会想,我们经常搞教育教学改革,每年都搞,我们是不是可以稍微歇一歇?稍微缓一缓?我想这个事情不是说从学校的角度不想让老师歇一歇,而是我刚才谈到的外界的环境和时代变化,我们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大潮中,这个外在形势和内在压力都没有让我们停止和歇息的条件。所以我从教务部部长这个角度来说,最大的压力是什么呢?就是老师们是不是正确地理解和看待了这件事情?如果简单地理解这是学校要求的,往往比较难达成效果。更多的要靠老师自发地、真正地理解。混合式教育改革第一步是老师在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升自己的能力。

校长在2018年全校思想政治及教育发展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新一轮改革的24字方针,是我们接下来做事的指导:一,强化内涵建设。我们不能停留在表面,必须把某专业、某课程中的事一件件夯实。二,引导特色发展,我们要有特色的教育方法、特色的办学体制机制等,在校级特色基础上,院级、专业级,甚至每门课、每位老师都要有特色,这是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环节的。三,夯实专业主体,去年学校组织结构调整其实就是在夯实专业主体。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有更充足的动力、更多的空间去发展自身特色和夯实内涵。专业强,则学校强,专业弱则学校弱。各专业不能被动等待,要在学校引领下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甚至说超越学校的要求、拓展学校的引导,然后做出对自身发展更有效的措施。四,注重长效机制。我们做事不能“熊瞎子掰苞米”,不能把以前的东西丢掉。我们一定是承前启后,踩着原来厚实的基础,瞄着未来的发展,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保证学校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的延续性。它不应该是离散的,它应该是连续的。

3、前面提到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审核评估的要求等,转化成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任务是什么?

李浩渊:我们要往前走,就要了解我们现在还有哪些问题,才能清楚我们往哪走。宏观层面:第一就是我们从2008年开始的TOPCARES教育教学改革,我觉得我们在细节方面进入了教改深水区,我们必须要在一线的教学环节中,把TOPCARES的方法学落下去,而不是停留在宏观的逻辑合理性上;

第二,我们学校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和特色还要进一步去凸显。虽然我们从建校就定位为应用型,但是应用型的特点就是要随着时代和行业的变化不断向前。我们要继续沉下心来去深耕;

第三,关于创新创业和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还得接着往下走。我们2002年就启动了SOVO,创新创业已经植根于我们学校的办学定位里了。我们要继续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同时也必须看到创新创业面临着向深水区前进的要求。从现在来看,我们构建起了创新创业的宏观逻辑和体系,但创新创业真正的深水区,我个人认为是在专业教育层面。在专业层面上,我们可能做了一小部分工作,不够深入。这是我们下一步面临的一个任务。

在微观层面上,首先就是课。因为专业教育的重点、核心都在课程中。培养方案最终要落在哪呢?就是一门门课中。当然,这个课是广义的,包括理论课程、实践项目、素质活动,这些都在共同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在这个层面,我们的具体任务是什么呢?就是质量和内涵。应用型怎么落地,是通过课。创新创业怎么跟专业教育融合?也得在课里面。所以,我觉得第一个落脚点就是课。教育部提出“打造‘金课’,淘汰‘水课’”。那么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什么?我觉得就是我们一直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

第二就是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一个收口,也是对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一个全面综合的锻炼,同时也是一次检验人才培养到底如何的方式。下一步,这方面要做很多工作。如果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没有得到锻炼,光出来了一本论文,这个事情本身并没有意义。毕业设计还是一个教育的过程。下一步毕业设计就是要从关注规范向关注内涵转变,更好地起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作用。

第三,就是课程的考核。毕业设计是对整个培养过程的考核,每门课结束时的考核也很重要。教育部明确要求要严把出口, 它是在每一门课中严把出口,并不只是在毕业时。只有严肃认真地、科学合理地考了,学生才会敬畏,然后回过头来认真完成学习过程。所以课程考核特别重要,包括考核内容、考核方式。

第四,审核评估。如果把课做好、把毕业设计做好了,把每门课程考核做好了,通过审核评估也会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这些事情是一体的,不是割裂的。所以,教改的落脚点在教学环节里。

4、接下来,我们如何通过混合式教育改革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

李浩渊:我觉得混合式教育会带来几个好处。一是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参与度,进一步实现学生差异化、个性化学习,学生也会比较“自由”。只要在上课前安排好协调好就行,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安排能力。二是课堂上老师会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去做知识的运用和创新性的内容。老师成为一个指导者,指导学生去处理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一定是应用型的,而且也会有很好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精神。

虽然混合式教改提供了这个条件,我觉得这次改革难度也会非常大。因为这对老师的要求是很高的,这确实是一个挑战。前期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准备也要做很多工作,在课堂上老师要有很好的驾驭能力。

在混合式教育改革中,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两条线来理解。第一条线是对象是什么?另外一条线是方法。这两方面交织在一起,从内容上来讲,核心是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毕业设计和考核改革。

专业建设方面,TOPCARES的方法学在专业建设方面有非常清晰的逻辑和思路:专业建设第一抓手是什么?培养方案。首先要说清楚专业是服务哪个行业的?然后就得把这个行业需要的这个人的能力转化成培养目标,然后再把这个培养目标转化成毕业标准,再把毕业标准对应到TOPCARES能力指标里。这些要落到具体的一个个课程、项目活动中。我们的培养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这样,重点是刚才所谈的每个细节都要细抠。要能解释清楚能力指标在自己专业里到底意味着什么?同一个指标在不同专业里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各专业要有紧迫感,要抓紧做专业建设、专业积累、特色构建。一个没有特色的专业可能是很难存活下去的。下一步,我们可能会建立这种专业动态调整的机制,不好的专业那可能就要减少招生规模,这个我们其实一直是在做的。这就是为什么说要夯实专业主体,自己得有危机感。学校也会更加集中地向一些优势和特色专业倾斜。各专业应该看清楚这种发展趋势,要静下心来,要踏踏实实、抓紧时间夯实自己,否则可能就会很难受。

第二,课程建设。我们已经做了一轮课程标准建设和课程资源建设,但是还不够完善。而且任何一个教学的建设都不是一次性的,需要持续改进。这次建设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更好地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现在有些还不尽如人意。未来几年,课程建设是一个重中之重。混合式教育教学改革主要就是在课程中落地。其实我们并不是从零开始做,它其实跟TOPCARES教育教学改革、包括基于OBE的改革是一脉相承的,是再次升级。

第三,毕业设计。下一步从选题质量开始严格要求,毕设题目是否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难度是否合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等。要加强指导、推进考核改革。我挺认同教育部现在谈的一个观点,就是说现在有些老师教书不育人。当然,育人的范围比较大,但我觉得至少老师不能仅仅教学生知识,应该教会他一些学习方法。

最后还有就是教学信息化。混合式学习不是那么简单,它必须有信息化平台和软件的支撑,我就不多谈了,这些是一体化的。

混合式教育改革任重道远。难关还在后面。现在老师们课时挺多,科研工作量又增加了,其实如果能把课程建设做好了,它是一劳永逸的事。我们学校的变化是会永远持续下去的,怎么来应对这种变化?我觉得就是以不变应万变。教育是有核心规律的,这个不变就是我们前面提了很多次的课程内涵,抓住这个就抓住了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