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技术有怎样的互动关系?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掌门人”如何理解混合式教育改革、有怎样的规划设计?本期对话“掌门人”专题栏目,我们邀请到了计算机与软件学院院长孙伟。他结合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特色,分析了他对混合式教育改革以及对教育的理解。
品牌发展部部长王双就混合式教改采访孙伟院长
嘉宾介绍
孙伟,博士,教授,mg4355vip检测中心计算机与软件学院院长,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荣誉学者,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网络安全、自然语言处理、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承担多项科技攻关项目,近年来发表学术、教育教学改革论文30余篇,拥有多项学术成果与专利。
1、混合式教改的外因之一是互联网飞速发展为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会。您觉得是技术在倒逼教育进步,还是教育在推动技术变革?
孙伟:我想,任何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本质,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追求的都是从教育的实施者到教育的接受者之间的一种信息的高效传递。只不过在不同的时代,信息传输的方式可能会发生变化。比如,古代孔子讲学时,受制于竹片、木简,可能发现面向多人进行单独讲授的信息传递效率不如三五个人一起讨论;比如牛津、剑桥的学院制追求的也是少量的学生跟教师探究式的、讨论式的学习;到了我们上大学时,可能信息的高效传递变成了老师有教材、有教案,学生有笔记本,老师把信息写在黑板上、把问题跟学生传递清楚;后来,信息传递的方式变成了多媒体,老师有电脑、有PPT了,有麦克了,学生手机也可以录音了。到了现在,我们就有更多选择了,比如即时通信工具、视频学习、线上互动讨论等,都是追求信息高效传递的不同方式。
回到刚才的问题,我觉得其实远远谈不到技术倒逼教育,只是说教育的目的是追求信息的高效传递,那现在提供的技术手段能不能满足这个要求?如果不能满足,自然要改变信息传递的方式。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进行混合式教育改革,就是要追求一种教育实施者和教育接受者之间信息高效传递、高效互动的方式。
2、您是如何理解混合式教育改革的?
孙伟:我们定义混合式教育的时候,大概有两个关键词: 第一个是online mertieral,要有多种多样的线上资源;第二个是interactive,大家不能忽略的是这里面一定要有互动性,单向的信息传递已经被证明了是一种低效的信息传递方式。
从结果体现上来讲,混合式教育改革有两个体现:第一就是教育的接受者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多种多样;正是由于学习者不再单纯的从课上获取知识,导致了课下和课上的学时比例发生了巨大变化。
国外谈混合式教育,经常谈到一个词是:blended learning,不是blended teaching,也不是blended educating。可见,混合式教育的重心在学习,在于追求学习方式的变化导致的学习效果的提升。因此,混合式教育改革其实是对教育的接受者和教育的实施者同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教育的接受者来讲,过去是一种单一的知识接收途径,而且时间也是固定的,但是现在接受知识的途径变得多种多样了,时间也不再固定了。对于学习者的自律性(如,如何规划时间、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完成课下学习),以及学习者对知识的判断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混合教育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个性化,学生要在众多资源里找到自己需要的,但前提条件是要能够判断出自己要学什么、缺什么。
从教育的提供者/实施者来讲,要使用不同的新型技术手段,达到信息高效传递的目的。因为老师要面对大量的学生群体,除了要提供线上线下的教育资源,而且要抽出足够的时间做线上互动。要帮助学生在众多资源中选择适合他的资源。老师不再是单纯地把知识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去选择,或者告诉学生怎样学习,比如现阶段应该看什么样的视频,应该就什么样的问题进行讨论/互动等。老师除了要追求自身知识的先进性之外,还要追求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有趣性或者是有吸引力。老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学习的指挥者。
我自己理解混合式教育不是我们今天提出来的新名词。从有教育的那一天起,信息传递都是混合式的,不可能是采取一种极其单一的方式。混合式教育是一个逐渐增长、逐渐演进的过程,它是由教育的最初推动力——信息的高效传递去驱动,一步步达到更高效。
所以我们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我们学校,其实也不是从零开始做混合式教育的。比如我们上课时会利用多媒体、动画,给学生课外视频资料,比如很多老师会建微信群、QQ群,大家在里面与学生进行讨论,这都是混合式教育逐步发展的过程。我们现在提混合式教育改革,就是要在这个基础上规范资源、加快进程,让它变得更高效。
3、从专业领域来看,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可以说最能感知到互联网+教育的变化。那么,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是否更适应这种混合式教育改革呢?有怎样的规划?老师们对这件事有怎样的认知?
孙伟: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的老师本身就是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的,而且很多老师,本身也是开发人员,这些老师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这种技术的提供者。现在又使用这种技术,接受起来自然会比较快。之前也有计算机学院的老师指导学生开发了很多用于线上教学的在线工具。所以我们学院老师们认为这件事情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有了更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去帮助老师把课堂教育做得更好,老师对这件事是非常支持的。
从学院规划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混合式教育没有重点课程和非重点课程的区别,所有课程都会沿着混合式教育的路径走下去。重要的是要区分不同课程的特点,然后制定适合它的混合式教育的实现途径。
我觉得混合式教育,狭隘地讲,其实最根本要解决的是资源与强互动性的问题,所以再往前推,就要考虑课程需要什么资源,需要什么互动,哪些是需要强互动性的课程,哪些是弱互动性的课程。强互动性的课程在混合式教育改革中需要做的工作比较多。
在推行混合式教育改革时,我们会有试点专业、试点课程。这些试点专业和试点课程的选择,也是选择不同类型的课程,然后去达到标准化、规范化,最终达到可以供其他课程去参考的这样一个理想效果。所以我理解我们现在做的混合式教育的试点专业、试点课程,目的一是集中优势资源,加快资源建设的进度。另外就是要给更多的学生和老师一个认知和认同,认识到不同类型的课程的混合教育教学改革大概应该是什么样的一个推进路径。
4、作为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的“掌门人”,您在推进教改的过程中压力来自哪些方面?
孙伟:我们前面说,混合式教育有两个显著特征:要有更多的线上资源,要有强的补充线下的线上互动。从这两件事的完成角度上来讲,我觉得面临的困难有三个方面:
第一,线上资源种类的丰富,数量的足够以及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定制;
第二,我觉得就是要有相关的技术平台支持学习过程的记录以及智能化学习的监督和评价。比如,是不是有平台能够记录学生看到哪了,哪些学了哪些没学?老师在上课之前能不能得到这样的一个报告,然后在课堂上是不是就会更有针对性,这些工具靠人工去统计都会比较困难。
第三,线上的强互动性。只追求线上资源没有线上互动的话,这件事情的效果要大打折扣。对于教师来讲,不能只是在45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了。线上互动要随时在线随时有响应。学生的课下学习不能是完全的自主学习,而是有指导性的。但是如果追求强的互动性,应该有助教或者其他人员去辅助教师完成这些工作。我觉得这可能是比较困难的地方。
5、对于未来比较理想的教育模式或者说师生的状态,您的畅想又是怎样的?
孙伟:我理想的课堂状态是教学相长的课堂:有求知欲的学生,然后不断地给老师提出挑战性的问题;老师十分担心在课堂上会被学生问倒,老师需要做充足的准备才敢站到课堂上——这就是我理想的课堂。在这种课堂上,老师的水平、学生的水平都会逐渐提高的。这就是教育一直追求的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
我们最担心的是站在课堂上,学生没问题。如果学生有问题、有难的问题,可以让老师站在讲台上,很担心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然后就这个问题学生还可以跟老师去讨论,甚至在有些情况下还可以给老师带来建设性的意见;老师可以从学生身上找到灵感和启发。这可能就是我理想的教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