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如何与专业教育进行融合?学生如何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提升个人“软素质”?本期对话“掌门人”专题栏目,品牌发展部邀请到了创新创业学院院长邓珊。她结合国内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和学院特色,表达了她对混合式教育改革下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
嘉宾介绍
邓珊,教授,mg4355vip检测中心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商务厅电子商务受聘专家,大连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鸿雁联盟”成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创新创业教育、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电子商务等。承担多项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并首批通过验收,主持或参与多项社会科技服务项目。
先后获得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大连市百强创新创业导师、大连市高新区“双创天使”等荣誉称号。
1、mg4355创新创业教育起步很早,特色成果也十分突出。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时代,各高校也都在提创新创业教育,您觉得未来mg4355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力点和优势在哪?
邓珊:
在这样一个“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时代,各高校都在提创新创业教育,这个“提”字用得很好,恰恰说明了创新创业教育还在起步阶段。要想明确未来我们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力点和优势,我们必须清楚地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现阶段的表现形态以及在国家教育方针指引下的深化改革的方向。
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创新创业教育是相对于工业革命以来的从业就业教育被提出的。在工业时代背景下,流水线的生产方式使人才培养更加注重标准化和同质化;而在互联网时代,新技术层出不穷,产业发展的周期越来越短,传统的岗位在逐渐消失,未来的新岗位又充满不确定性,迭代创新的速度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创新创业教育随之扑面而来。1991年,东京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从广义上把"创新创业教育"界定为:培养最具开创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所以,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以学生个体为中心,以个人兴趣和爱好为导向,让学生无论做什么都更有创造力、自信心和使命感的培养方式。
创新创业教育在中国的发展: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成为第一所将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引入亚洲的高校。2002年,高校创业教育在我国正式启动,教育部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院校确定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
十多年来,创新创业教育逐步引起了各高校的重视,一些高校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国内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有几种类型:以竞赛和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依托,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大学生创业基地为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创业学院为组织保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实验班为试点,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普适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政策导向: 2012年8月1日,教育部办公厅下达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指出: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2017年12月16日,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围绕“双一流”怎么建提出鼓励创新,实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燎原计划”,主要体现在四个“新”上:一是新时期大学素质教育的新突破,实现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素质养成的有机结合。二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实现以创新支持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三是当代大学生绽放自我、展现风采、服务国家的新平台,增强学生敢于探索、敢于冒险、敢于成功的精神和能力。四是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贡献的新经验。“燎原计划”的定位是要用创新创业大赛来实现突破,由从业就业教育向以创新支持创业、用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模式转变
mg4355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力点和优势:
mg4355在2002年成立了大学生创业中心(SOVO,Student Office and Venture Office),并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商标。从时间上来说,我们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教育部开展创业教育试点改革几乎同步,具备了一定的先发优势;从定位上来看,我们学校侧重应用型人才培养,以高质量就业和创业带动就业为出发点,区别于清华大学等9所试点院校的基础创新和拔尖人才培养目标;从特色上来讲,我们学校具有显著的产学研用协同特色和专业深度融合特色,注重建立适于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包括创新的培育机制、创新的保障机制、创业的服务机制、创业循环机制。
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重大契机,推动“双创”教育进入新阶段:
一是抓好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包括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制度创新等,建立更多以“专业群”为依托的创客教育子系统;
二是抓好大学科技园服务平台建设,在首批99所“双创”示范校、首批50所“双创”典型经验高校和国家级“众创空间”的基础上,力争入围国家“双创”基地和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三是抓好文化氛围营造,联合科技界、产业界、管理咨询与金融服务机构协同育人。
关于东软创新创业教育的畅想:
东软校园就是一个校园孵化器,充满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在我们自主构建的创业型大学的生态系统里,学生在校期间平均有2-4次的创新创业实践完整经历;校友创造的社会价值成为有分量的社会经济体,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学生的创业动机由生存型向机会型转变,以改变人类生活环境与方式为使命;每位老师和学生思考的是全球的问题,关注的是国家的发展,谙熟的是企业的创新规律,规划的是个人的社会价值。
2、温涛校长之前提出我们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之前李浩渊部长在谈混改时提出“创新创业的深水区是在专业层面”。您觉得创新创业教育接下来要往哪个方向走?面临怎样的挑战?
邓珊:
非常认同李浩渊部长的观点。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面临时代变迁过程中的阶段性产物,终归要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如前所述,在工业化时代,传统的高等教育更加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迎接智能化时代的挑战,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团队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传统专业教育范式下,很难通过快速调整教育结构来实现有效补充,所以需要阶段性放大创新创业教育的牵引作用。当专业教育的范式彻底转变,能够全方位实现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时,创新创业教育便自然地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我认为混合式教育改革包含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自身,充分发挥大脑认知作用,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吸收的过程;第二阶段学习的主体是人机结合体,认知层面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的外脑来实现,比如查找资料、整理分析等,把大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释放出来,由主动吸收到大胆想象无限应用场景的过程。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处于第一阶段,它的载体无外乎课程、项目、活动、竞赛等几大要素,从知识到能力都具有跨学科融合的属性,没有传统的知识标准框架束缚,需快速更新内容、方法,整合资源,混合式的教育改革正好契合了这种快速迭代的需求。
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和活动层面:应借助知识图谱技术对几十或者几百个能力点和素质点进行归纳,以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能力体系, 围绕体系进行大量挂载资源的开发。在资源建设和管理模式成熟时,改变现有的课堂教育模式,构建以知识和能力为集群的学习社区,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性融合。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兴趣制定创新创业课程表,跨中心学习,转向真正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去标准化,实现个性化、定制化;老师完成资源配置、指导、评价、诊断和建议。
在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和竞赛层面:目前是以导师库的方式进行人工培训和指导为主,未来,将借助混合式教育改革的契机,一方面,将培训资源进行开发和挂载,使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进行自适应的学习;另一方面,将主流的工程进化方法和创新思维方法结合,开发智能分析和监控系统,对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实时诊断和建议,并根据导师的背景和经验进行资源自动匹配,指导老师在系统建议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修订和二次辅导,提高学生项目实践质量,实现创新创业实践指导的智能化和混合化。
3、我们已经构建了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这种普适性教育成效有哪些体现?接下来,混改过程中,课程建设上有怎样的规划?
邓珊:
mg4355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始建于2015年,作为普适性课程,它与专业课程的“硬能力”培养不同,更多的是围绕意识、思维、精神、方法等“软素质”的培养,起到的是“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课程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15-2017年)课程从0到1完成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内容开发和课程资源建设;第二阶段(2017-2018年)课程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试点,完成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平台开发、MOOC等资源建设;第三阶段(2018—)课程进入全面混合式教学改革。
谈到普适性教育的成效,我们可以先看一组数字:
根据《mg4355vip检测中心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2018)(五年版)》,本校2017届分别有59%、56%、55%的毕业生认为创业教育对“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如:创新意识、职业操守、意志品质及社会责任等)”、“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掌握创业必备的能力(如:创业资源整合、商业计划书撰写、企业管理方法等)”方面“非常有帮助”或“有帮助”。2017届的学生只接受了半程的系统化教育,但他们毕业后过半认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更为系统化的教育成效要从2019届毕业生毕业后的调研反馈结果进行观察。
目前在校学生,除总体竞赛能力的逐年提升之外,我们可以从历年学生参与校级大创项目训练情况和所取得的实践成果来略窥一二:
从立项数量来看,2015年至2019年校级大创项目立项数量分别为162项、234项、379项、433项,呈逐年递增趋势,去除专业建设绩效牵引的因素,学生自主申报的数量也具有递增的趋势;从结项质量来看,2015年至2019年产品/服务原型占比逐年下降,分别为100%、87%、60%、54%,反之,论文、软件著作权、实用新型、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商标注册、作品著作权(影视类)、公司化等实践成果呈逐年上升趋势,分别为0、13%、40%、46%,并且种类逐年增加;
从选题的立意来看,随着学生专业技能的不断提升、创新视野的逐渐拓宽、创新思维方法的深入强化、创新知识的连续补充,大创项目的选题较之开课之前有很鲜明的变化,不再单纯聚焦校园生活的局部空间,诸如快递、二手交易、兼职平台等,而是更多地关注利用专业所学尝试改变社会生产和消费的方方面面,选题的开合度更大了。
根据《mg4355vip检测中心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2018)(五年版)》反馈,本校2017届毕业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教学方法不适用于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40%),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缺乏(33%)。在接下来的混合式改革过程中,创新创业系列课程建设将重点围绕课程内容迭代、课程资源扩展、课程平台开发、课程竞赛打造、移动课堂设计等方向展开。
在课程内容迭代方面:《创新、创造与改变》从单一关注企业创新,扩展到国家、企业、个人三大维度,围绕“国家创新战略、企业创新层次、万众创新能力”,从“科技革命与国家发展、全球创新挑战”,“企业塔式创新层次”,“个人想象力、创造力、创新力的发掘”等内容进行迭代。《思维创新与开发》从六顶思考帽、水平思考的思维训练模式,扩展到设计思考(DT)、发明问题解决方法(TRIZ),涵盖了管理学、工学、艺术等大类方向。《创业者的成长之路》从创业者意识、精神培养扩展到能力培养,通过大量镜子实验引导学生完成自我认知和成长曲线的规划。《从非商业计划到商业计划》从单一种类计划的学习和撰写,扩展到所有校园生活典型活动计划、创新实践项目可研报告、创业实践项目商业计划等维度,侧重学生对目标事件价值的认知和策划执行力的培养。在重点建设四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集中各学科的优势教师资源,开发《集成创新与应用创新》校本选修课程,其它创新创业进阶课程利用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契机,配置更多进阶课程资源,开展线上选修和学习。
在课程平台开发方面:注重全场景闭环数据的积累,包括课前、课中、课后,学生学习、老师教学、老师评估等全部交互动态的数据,逐步建立数据模型,辅助教学质量评价与改进的同时,完成创新创业课程学习前后知识和能力的对比、测试和画像。
在课程竞赛打造方面:一方面,灵活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以课程级竞赛为抓手,在传统的检测手段之上增加激励性考核手段,实现正向、负向考核的结合;另一方面,协同素质中心和教学中心,围绕创新创业素质中心构建的校本竞赛体系,包括发现之旅创意竞赛、极客创新作品竞赛、梦想工场计划竞赛、东软先锋派实战竞赛,对标两门创新课程和两门创业课程开展课程级竞赛建设。
在移动课堂设计方面:根据课程特点,在增加线上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将线下翻转后的课堂进行更多形式的设计,让面对面的课堂“跑”起来。除传统的课堂重点讲授、案例分析、实验室实验外,把课堂搬到报告厅、搬到实践基地、搬到城市规划馆、搬到产业体验馆、搬到软交会和海创周等论坛和展会中,大幅度提高项目式、主题式的合作学习方式。
企业高管与mg4355学生创业者在SOVO进行深入交流
4、站在学生的角度,您觉得学生可以通过创新创业课程、活动、成果孵化等实现怎样的发展路径?
邓珊:
今年是我教师生涯的第十八年,亲历了无数学生的成长过程。十年的专业教师岗位和八年的创新创业教育岗位,让我有机会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深刻意义,有机会从不同角度见证孩子们的发展路径,殊途同归,都是以专业技能为基础的创造性人格的养成过程。
根据《mg4355vip检测中心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2018)(五年版)》: mg43552017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4.2%,比全国非“211”本科2017届(2.1%)高2.1个百分点。
mg4355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互联网开发及应用相关的岗位,主要集中的领域是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等。mg4355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最主要原因是“理想就是成为创业者”(51%);
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中,绝大多数(86%)属于“机会型创业”(机会型创业指的是为了抓住和充分利用市场机会而进行的创业)。
mg43552017届毕业生创新能力总体满足度呈上升趋势,其中,新产品构思能力满足度达93%,积极学习能力的满足度评价为85%,科学分析能力的满足度达81%。
基于以上数据分析,站在学生的角度,我觉得同学们可以通过创新创业课程、活动、成果孵化等相对离散的教育环节,以个体为中心,主动地规划适合自我发展的创新力培养路径。
首先,通过《创新、创造与改变》等系列课程的学习,让自己树立为全球问题改善、为国家创新发展而学习的使命感,感知科技革命的未来发展趋势,了解所学专业领域的最新动向,熟悉企业创新不同层次的特征,掌握主流的创新思维工具与方法,学会自我认知与诊断,发现意识、精神和能力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并通过大量的项目式、主题式、合作式学习进行自我训练。
其次,通过参与沙龙、讲座、俱乐部、学会、竞赛等创新创业主题活动,与技术牛人、社会各界成功人士、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广泛交流,拓宽知识视野、扩大社交圈层、提升资源建设能力。
最后通过创新项目实践和创业团队实践,在不断识别矛盾、调动资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综合培养。
大学四年,建议同学们至少掌握1种创新思维方法和工具,至少考取1个跟创新有关的国际通用认证资质,至少深入了解1个新兴产业方向,至少参加2场专业技能竞赛或综合竞赛,至少参加10场论坛讲座或沙龙,至少参加1次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至少独立发起过1个组织或社团,至少经历1个项目从创意、计划、实施到验证的完整过程,至少获得1个知识产权类的成果,来丰富自己的履历,提升自己的创造力,交付自己无悔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