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UI人物

Figure

【对话掌门人】余庆军:让师生成为混改的最大促动者和受益者

2019-08-09 作者: [db:来源] 

如何在混合式教育改革过程中加强资源建设?如何通过教学空间的重构进一步促动师生交流?本期对话“掌门人”专题栏目,品牌发展部邀请到了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余庆军。他结合行业发展和学院特色,表达了他对混合式教育改革的理解。

微信图片_20190826085217

余庆军,博士,教授,mg4355vip检测中心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

2012年辽宁省优秀教师、2012年和2018年辽宁省本科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均排名第一),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动画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工业和信息化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类专业指导委员会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课题主持人、大连市虚拟现实创新设计与应用研发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空间艺术设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7年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负责人、数字艺术实验教学中心(2013年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负责人、互动媒体实验教学中心(2018年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负责人、动画专业(2012年省级首批本科重点支持专业、2017年省级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2019年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负责人。

 

1、数字春天、金色之秋师生作品展已经成为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的传统,也是学校的一道靓丽风景。近几年明显感觉展出内容科技感更强了。在当下移动互联时代,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影响下,如何持续打造专业优势?

余庆军:

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自成立以来,一直强调技术和艺术的有机融合,致力于为数字创意产业培养适应数字时代与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数字艺术与设计人才。关于如何持续打造专业优势,我认为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艺术是精髓、是本质,内容是核心。要想持续打造专业优势,还需进一步夯实艺术人文底蕴,提升新媒体艺术创作的艺术品质。

第二,持续加强专业品牌建设。结合目前各专业的建设现状,有针对性地整合各方资源,重点建设动画、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争取打造多个省级及以上一流专业。第三,建设一批特色课程。具体来说,就是面向特定行业领域,将传统艺术和新兴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建设一批具有显著行业特色的专业课程。艺术类专业要接受或者使用AR/VR、AI等新兴技术有一定困难。但是从技术应用等角度,从跨学科专业合作的角度来看,我们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第四,专业特色和优势最终要落在教学科研成果上、落在社会影响力上。为此,我们要打造一批具有鲜明行业特色和行业影响力的工作室,并以此作为校企合作的窗口、学生实践实训的中心、教师开展科研教学的平台,进而培育和打造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成果。第五,要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因为,专业优势的打造绝对离不开高素质、高水平、有特色的师资队伍。

微信图片_20190826085203

今年5月,英国邓迪大学学者参观数字春天作品展并体验相关项目

 

2、结合行业需求变化和各高校同类专业对比情况,您认为在此次混合式教育改革中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余庆军:

只有不轻言放弃,才能看见机遇。我们学校秉承“教育创造学生价值”的教育理念,一直坚定不移地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之路上,因此学校及各二级学院能够比较快速、正确而有效地应对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只有准确定位,才能抓住机遇。我们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定位于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创意产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该产业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逐渐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经济形态,特别强调艺术创意和数字技术的有机融合。这与我们学院一直推行的技术和艺术深度融合的办学思路是一致的。该产业涵盖面非常广泛,包括动漫游戏、虚拟现实、影视制作、视觉设计等细分领域,对于数字艺术与设计相关人才的需求非常大、非常迫切。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把握机遇。通过前期数字艺术与设计专业群的打造、跨学科专业的深度融合,老师们已经充分意识到艺术与技术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们很清晰地认识到,动画需要办成新动画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要办成XR+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要办成视觉+专业,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也开始尝试影视中的人机交互。老师们现在能够积极思考、主动拥抱变化,这也是一个机遇。此外,通过近年来在TOPCARES+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方面的探索实践,我们学院一些专业工作室建设的成效已逐步显现。这些工作室无论是在教学改革、教学科研,还是在和外界洽谈合作时,都能做到不推诿、不怯场、能干活、能出活。它们的建成对于混改的推进是一个很大助力。

在此次混合式教育改革中面临的挑战:

对教师来说,首要问题是,在混改过程中缺乏先进经验支持和一些样板工程引导。

第二,教师们迫切需要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进一步革新教学方式、方法。这种更进一步的思维转变需要经历一种阵痛。

第三,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生源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律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人才培养过程的每个环节。

第四,在混合式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如何避免资源重复建设、如何杜绝产生僵尸资源、如何持续优化资源,以及如何根据信息技术的新发展持续开发新资源等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五,要想把混改这条路走通,除了教师、学生要主动拥抱改革外,如何在政策制度、基础设施、推广应用等层面支持和推进混合式教学的发展,让我们的师生成为混改的最大促动者和受益者也十分重要。

 

3、从学院层面、各系(专业)层面,学院的混合式教育改革有怎样的规划?您觉得混改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余庆军:

我们学院关于混改的讨论还是比较多的。各专业在此次混合式教育改革试点专业、试点课程、试点项目建设过程中表现积极,并达成了一定效果。大致规划是:

首先,从人才培养方案着手,做好有助于混合式教与学的顶层设计。

第二,把混合式教学资源的建设与更新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抓实抓好。

第三,重构现有工作室空间使之更加适合混合式教与学,进而有效促进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促进艺术和技术的深度融合,以及促进师生、校企之间的交流合作。

第四,有针对性地开展骨干教师培训,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混合式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我们计划定期组织核心骨干教师研讨会、教师混合式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和专业技术培训。目前,学院已经为参与此次混改试点课程、试点项目建设的教师购买了一些设备和参考资源。接下来,我们还将利用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教育资源,建立微课制作工作室,专门为混合式教学数字化资源建设提供技术支持。第五,领导干部要发挥表率示范作用。我们要求学院所有的领导干部要率先把自己的课程、项目建设好。

当然,我们所做的规划不局限于教学领域,我们还在思考如何依托混改从科学研究、应用研发、创新创业、社会服务等角度来为学校、教师和学生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混改的最终目的是切实提高我们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我们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品牌知名度,这也是我们实施混改的最大意义所在。

我还希望通过混改培养一批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核心骨干教师,打造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成果,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从中受益;

希望通过混改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善创新实践生态环境,打造专业核心竞争力;

希望通过混改使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收获一份自信,以及促进所有利益相关者协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微信图片_20190826085158

专业课堂

 

4、学院老师对于混改有怎样的认识和反馈?能否分享一些线上线下课程建设、资源建设、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好的想法或措施?

余庆军:

混改是大趋势。对于这一点,我们老师都很清楚。但是,混改绝对不是一条坦途。全面推动落实混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如何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混改的积极主动性,如何做好有助于推动混合式教学发展的顶层设计,如何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并为之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等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从教师自身来说:

无论是否参与混改试点专业、课程、项目建设,借此机会按照混合式教学课程/项目标准的框架内容,系统梳理所授课程/项目的教学目标、预期学习效果、教学内容、实践项目、考核方案、教学资源等对于提升自身的教学设计水平和课堂教学效果都是十分有帮助。

比如,我本人就负责一门混改试点课程的建设。在编写课程标准时,写着写着发现竟然写了五六十页还没写完,我想这会不会太复杂了?是不是有些过度设计?尽管如此,通过规划相关教学内容、梳理相关教学资源,我对于如何上好该门课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也更有信心。

在线上线下课程建设方面:

准确定位所建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该课程与课程群、先修课、后修课以及并行课之间的关系;围绕教学目标合理设置线上线下教学内容,并且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前沿性、扩展性;依据预期学习效果重构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点,并系统思考如何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要以学生为中心,合理规划预期学习效果培养路径,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系统设计形成性和终结性考核方案,确定预期学习效果的有效达成。

在评价体系设计方面:

注重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的混合,系统构建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相匹配、灵活多元的学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把评价体系纳入到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中,有效开展以成果为导向、面向过程的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效果测量;

明确每一次阶段性考核的具体要求(包括阶段性成果物是什么?要交付哪些内容?交付标准是什么?交付截止日期是哪天……)与评价标准上。

在资源建设方面:

加强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合作共建、共享教学资源;

在加强指导性教学资源(如课程标准、教学日历、自主学习任务单等)、内容性教学资源(如微课视频、素材库、案例库、项目库、习题库等)的同时,还应注重生成性教学资源(如学生的学习成果、课堂教学视频等)的建设。

我们还有老师建议,可以考虑通过吸纳优秀的教师和学生、多方整合社会资源来“边建边用、以用促建”混合式教学资源。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主意。

 

5、您觉得学生应该如何去适应混合式学习方式的变化?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将通过怎样的措施帮助学生适应混合式教改过程?

余庆军:

我认为,要让学生适应这种变化,

首先,老师要适应,老师要学会换位思考,然后再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主动适应。

第二,要讲循序渐进,可以通过合理调整难度曲线,让学生能够逐渐适应学习节奏,愿意接受难度挑战,直到收获预期的学习效果——这可以参照游戏设计方法。在设计学习任务时要防止难度过大导致学生备受打击,又要避免太过容易导致学生过早失去兴趣。

第三,学生管理工作也是一个重要的抓手。要充分发挥素质教师的引导和管理作用,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带头用。可以把一些优秀学生作为助教、学生信息员、实习生吸纳到工作室,教师带着学生共同开展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资源建设等。

第四,通过教学空间重构进一步促进师生和校企之间的合作交流。充分利用现有的办公室、工作室、实验室及企业实习基地,让更多不同专业的师生及企业精英参与进来。大家在这里一起做教学、做科研,参加竞赛,开展项目攻关,真正把学校和企业、教学和科研、教师和学生、校内和校外、线上和线下“混”起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技术前沿、学术前沿、项目实践,让混改真正落地。

此外,充分发挥院级质量委员会在混合式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指导、质量保障和监督作用,通过定期开展质量教育和培训工作,让我们的老师增强教学质量意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微信图片_20190826085146

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学生参与慕课制作

 

6、您期待通过混合式教育改革实现怎样的效果?

 

余庆军:

面对新工科、新商科、新文科、新艺术建设的新需求、新趋势、新挑战,我特别期待通过混合式教育改革能够推动我们老师主动适应教育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能够促进我们学校建设一大批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能够让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加凸显,最终使我们学校的办学成果取得更大突破。同时,希望通过混合式教育改革,我们能够在文化层面、在思想层面,在环境建设方面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态,希望优秀的教师和学生们能够找到自己闪光的地方,并能够收获属于自己的一份荣耀。最后,我还想说:我们现在的底子可能还比较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不骄不躁,不轻言放弃,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我相信哪怕是一颗顽石,经过精心打磨雕琢,也终将会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