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面对迭出的语言学习平台,面对高校间激烈的专业竞争,如何重新审视当下高校外语专业的教与学?如何打造专业优势、持续提升专业竞争力?混改过程中,学生如何提高外语学习效果?本期对话“掌门人”专题栏目,品牌发展部邀请到了外国语学院院长张翼。他结合行业发展和学院特色,表达了他对混合式教育改革的理解。
嘉宾简介
张翼,教授,mg4355vip检测中心外国语学院院长,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近年来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主持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两门、省级精品教材一部,发表教科研论文十余篇。曾获辽宁省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1、移动互联时代,人们学习语言的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外教1:1在线课、英语学习软件等非常多。您觉得这些变化对于高校外语专业的教与学有怎样的影响?
移动互联时代对于学习者来讲是一个幸福的时代。因为可选择的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实在是太多了。有了这些更为丰富的选择,所谓的碎片化学习、终身学习也有了更多的可能。
20年前的外语学院的学生有三个标志性的学习工具:卡带随身听、短波收音机和牛津大辞典。那时候人们获取信息和资源的渠道是非常有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于外语专业的语言学习是非常有益的补充和促进。
在规模化的教学中,无论我们如何强调因材施教也难以兼顾每一位同学的需求。因此我们会引导学生们充分利用好这些新的学习工具,帮助他们在不同的阶段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源,作为对课堂学习的必要补充。同时,在校本教学资源的设计中,我们也会充分借鉴市场上的主流学习产品在主题设计、信息呈现、学习支持等方面的经验,在校本课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学生们平时在网络上可以获取许多优质的学习资源,随着学习视野的拓展,他们对校本课程的学习体验的期望也会有所提高。这对于我们而言也是无形的敦促,要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开展教学,在课程设计、教学准备、学习支持、教师发展等各个方面跟上时代的要求。
事实上,我们的外语教学也确实是跟随社会不断发展的。建校初期,我们就在校长的带领下用早期的互联网技术搭建了第一代外语学习平台,在2004年又进一步设计开发了外语强化训练系统。从那时候起,学生的课后练习、测验就全部实现了网络化。从教学方法的迭代看,以前我们做的主要还是以教为中心的技术型的教学,现在则是向以学为中心的混合式教育改革发展、过渡。
2、基于这些变化和专业特点,外国语学院对于混改有怎样的规划?
从国内外高校的经验来看,成功的混合式学习项目都是非常慎重的,并且都有一个共同的起点——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要达到的目标,把注意力放在问题的解决上。
这些学习项目通常是为了达到这两个诉求:通过个性化的学习提高学生成绩和生活质量、提供学生平常接触不到的课程和学习机会。
因此,我们在做院系规划时,首先要求各专业立足学科特点和专业现状,剖析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核心问题,以核心课程群、特色课程群为抓手,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地开展工作。
首先,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语言能力的培养始终是衡量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此作为混改的重中之重,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我们将集中各专业的优势资源,以语言类核心基础课程群为首要目标来开展教学改革(含公共英语)。
这些课程的跨度长、学时多,是各个外语专业中最重要的支柱性的课程。
我们将按照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遵循语言的习得规律,对课上、课下的学习环节设计进行重构。
充分发挥外语专业小班型授课的优势,充分借鉴市场上主流语言学习产品的设计经验和优质资源,充分整合自建资源,辅以分级教学、情境式教学、合作式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我们已经在各专业选定了需要重点建设的语言课程群,各课程组也在相互协同,按计划推进混改。
其次,我们目前正处于专业结构调整的过程。2020年我们将集中资源建设商务英语、日语和俄语三个本科专业。这三个专业的核心定位都是外语+商务,这也决定了我们必须有符合自身定位、有自己特色的商务和跨文化交际课程群。
相对于语言类课程而言,我们在商务类课程的资源积累起步相对较晚。在混改中,除加强自身的建设与积累外,积极寻求外部合作、引进国内外的优质教育资源也将是教改的重要手段。
目前,各专业需要重点建设的商务和文化类课程也已经明确目标,商务英语专业将作为混改试点专业率先在商务和文化类核心课程的教改中开展系统性的尝试,日语和俄语专业也将结合各自的情况逐步推进。
第三,作为应用型的商务外语专业群,实践培养体系是我们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支撑。通过混改来进一步夯实我们的实践项目体系也是本轮混改的一个核心任务。这一层面的工作是对前两个层面工作的整合和延续。通过实践项目体系的系统性的培养,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将语言、商务、文化这三个要素融合在一起,提升商务环境下的外语实践能力。目前各系部、各项目组正在加强产学合作和项目式教学资源的积累和前期设计与试点,更加深入的工作将在商务与跨文化交际类课程群的混改基本成型后持续开展。
综上,我们的混改将分为这三个层面,分阶段、有重点、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从人的培养而言,混改不能一蹴而就,它将是一个长期的、灵活的、开放的学习和变化的过程。我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来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测量学生的进步并改进我们的教学。
另外,在教师发展方面,我们建议各系将师资队伍按研究方向与上述三个层面的工作进行结合,形成专业性和方向性较强的教研团队。学院和系部层面要尽力提供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等软硬件支持,鼓励、帮助老师们在教学改革中输出高质量的教科研成果。通过混改,我们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培养,还要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这对混改的持续推进有决定性作用。
3、结合行业需求和高校同类专业设置,您觉得如何持续打造我们学院的专业优势和竞争力?
这个问题很大,时间关系,我简要谈几个主要的方面,有一些细节在刚才的问题里也谈到了。
从国内的专业设置情况看,部分语种已经明显存在专业布点数量过多、人才培养同质化等突出问题。随着高考招生改为按专业录取的变革,同专业间在生源和发展空间方面的竞争将进入白热化。另外,外语教育的普及、基础和中学阶段外语教育质量的提高、人工智能技术在语言服务领域的应用、“一带一路”建设对外语人才的新需求等诸多因素也都将促使新时期外语专业的布局发生新的变化。
为了适应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加强自身的建设:
要坚持科学、务实、有特色的专业定位。随着社会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国家需要大量语言能力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我们要以学校的优势学科和产业背景为依托,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与国际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接轨,办有自身特色的商务外语专业群。2020年我们将完成对专业结构的调整,现有英语专业的教育资源将与商务英语专业整合,形成以商务英语专业为先导,以日语、俄语专业为重点拓展的商务外语专业群。各专业以外语+商务(主)/IT(辅)为定位,依托学校管理和IT学科的优质资源,发挥产教融合的整体优势,加强复合型课程体系的建设、实践实训培养体系的建设、辅修专业培养机制的建设、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来提高专业整体和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要做好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的深度改革。我们要以混改为契机,整合信息技术、大数据和智能技术,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的改革。通过线上线下的项目式、任务式实践教学,为学生打造外语学习的强互动空间,并根据大数据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外语教学的深度变革。
最重要的一点,还要落到我们的培养质量上。在由外语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实践能力、思辨和创新能力构成的专业能力结构模型中,语言能力是所有外语专业的根本。在混改中,我们将格外注意集中优势的师资和教学资源,在学生的外语能力培养上多下功夫,为各专业的专业定位和专业特色做好支撑。
4、学院老师对于混改有怎样的认识和反馈?有哪些好的想法或措施?
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调研和实践,老师们已经达成共识:要改变传统教育中的固有问题,混改是最佳的解决途径。大家结合学科特点、语言习得规律和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在混改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初步摸索出了一些比较有特色的方法。
比如,我们结合商务外语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把课程体系按照内容、性质、目的分为四大类:语言类、文化类、商务类、实践类。针对每个大类选取有针对性的混改设计范式,各门课程在参考这个共性范式的基础上,再结合课程的特点,进行细节的设计,并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基础不同产生的差异化需求。做到共性与个性兼顾,在整体布局下共同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
比如,基于语言类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我们通过“课程内”和“跨课程”的教学与学习活动的整合设计,包括跨课程的整合性评价的设计,来还原语言习得的整体性,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和学习效果,减少同类资源的重复建设,也适度减轻教师在资源建设中的工作负担。
比如,结合培养目标和学情,确定每个学年的核心目标,围绕核心目标来安排混改课程和项目的布局。各类课程的混改实施做到有主有次,合理搭配、相互协调。做到符合学习规律,在建设和实施上都具有可行性。
比如,有的课程针对混合式学习设计了电子档案袋评价法,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互动参与、成果物提交等进行细致的记录、评价与反馈,对学习过程加强监控与指导。有的课程把中国学生的外语口语课和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口语课进行线上、线下的联动,发挥中外学生的母语优势加强学习互助和相互引导。
上述这些是老师们在混改初期阶段的摸索与总结。教改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困难,但大家对改革的大方向抱有信心。我们会共同加强学习、多想办法、实事求是、大胆创新,把混改扎实、持续地开展下去。
5、您觉得学生应该如何去适应混改带来的学习方式的变化?
我们不担心学生对在线学习的形式感到陌生、不适应。现在的学生都成长在互联网时代,他们对网络的感受和理解可能比我们还要深刻。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回归两个核心——吃苦精神和探究精神。习总书记提出的“真学、真用,学深、学透,会学、善学”,这句话用在这里非常合适。
外语学习从来都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我们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资源、越来越智能的学习工具。资源和工具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但必须建立在长期的、持续的学习投入的基础上。“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这句话朴素却深刻。我们要帮助、引导学生们树立起学好外语的信心,用自己的辛勤努力,辅以科学的方法、工具、资源,取得更多的学习收获。
在外语界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很多同学在经历了大量的语言技能训练后,虽然语言基本功有所提高,但效果千差万别,而且普遍在思辨能力培养上有较大的局限。我们还要注意通过采取开放的、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加强对学习主题、内容、方法和对自我的主动思考,帮助学生把对语言、社会、文化、商务等各个方面的学习逐渐内化成他们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认知。这也是“以学为中心”的重要体现。
从心理诉求而言,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这样两个核心诉求:成就感和社会交往。我们也将以此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更符合他们内心需求的学习体验。
6、您觉得混改的意义是什么?期待通过混改实现怎样的效果?
刚才已经谈过,混改最大的意义就是对人(学生、教师)的培养。
从学习本身而言,我期待在未来能够通过混改逐渐实现学生对个人学习路径的选择和对学习进度的自主把握。在整体目标相对统一的前提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需求,有个性化的目标设定、路径(内容)选择和进度控制。这是对学习者的最大的尊重。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科学丰富的资源体系、严谨的教学设计、高度智能化的教学管理平台、具有高水平和高度责任心的教学团队,以及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混改是一个长期的、灵活的、开放的学习和变化过程,也正因如此,这个过程才更有挑战性、更有意义。